Header logo.
极北人工智障
主页逐年标签自述RSS

做事情是很有用的呢

感觉今年最大的进步是「做事情是有用的」这个念头得到了现实的验证。


YouTube Premium 倒是蛮值得的,平时很多关于写码、做计划之类的视频都是在 YouTube 上看的,略去广告的感觉是很赞的。YouTube Premium 的价格在瑞典和 Spotify 一样多,而且 YouTube 上的音乐和 MV 感觉比 Spotify 还多。虽然推荐算法始终不如 Spotify,但这个价钱是比单买音乐服务更划算的。


第 4 季度的时候决定每天朗读十页瑞典语小说,尽可能每页查几个单词,再把生词出现的句子做成「刻漏字」(cloze) 放进 Anki 里。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大概一个月,现在脑子里仿佛对这门语言更有感觉了。

之前一直想这么做,但觉得挺累、挺枯燥的,而且不确定有没有用,就一直没有实际执行。在 YouTube 上看到的两个视频1 2让我蛮有启发的。

核心的思路是学了最基本的语法之后,就大量输入真实的语言材料。随着信息的摄入,大脑就会「识别」出里面的规律和模式 (patterns),假以时日,大脑慢慢就参透了。

之前有一段时间,我每周都会花很多时间练习听写。耳朵确实更灵了,但是一小段话要反复听一个小时,因为没有新的信息和情节,所以很难把兴趣维持下去。

之前总有人说「你学语言就要多和人交流」。这话固然是没错,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「你今天开心吗、你家几口人」之类的对话,没有智力上的刺激感啊。


今年读到的很有帮助的一篇文章是 Superlinear Returns3,让刚刚确信「做事情是有用的」的我大为惊骇。

所谓「做事情是有用的」大概意思是,有投入就有回报。这样的 realization 已经很能鼓舞人了。

但是这篇文章讲的在一个方向走得越远,越能产生超额的回报。这里面的两个机制是「台阶」和「叠加」。在一个领域付出一定的努力、做出一定的成绩后,就可以踏上新的台阶,做规模更大的事情。比如在一个领域学了足够多的「部件」,就更容易理解「系统」是怎么跑的。此外,在甲领域学到的原理,也可以迁移到乙领域去,二者叠加起来也更带劲 (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)。


在学 Elixir 和 Phoenix,感觉是最适合写个人项目的 tech stack 了。

对比前后端分离的结构,通常要前端一个语言、后端一个语言,会精分。传递数据的过程,尤其是如果用 REST API 的话,要两头都验证一遍,怪麻烦的。

如果是内容型的网站,前端如果用 React 或者什么框架,为了让浏览器抓到并 cache 全文,就需要再套一层 SSR 框架。

这样下来就需要:在呈现/渲染层用 React,在预渲染的服务器上跑 Next,在后端跑后端的东西。

那干脆都用 TypeScript 好了啦。但 TypeScript 的问题在于,它更像是一个 linter,难以弥补 JavaScript 的种种变态漏洞。

反正 Elixir 写起来挺舒服的(写 Go 也挺舒服的),而且学 Elixir 的过程中,时常会脑内闪出火花:「哇,原来程序还能这么写!」

第 49 周

最近读到的不错的文章有:

一个独立创造者的五年

这位同学践行了 “Learn to sell. Learn to build. If you can do both, you will be unstoppable.” 的道理,做了一个面向欧洲的电子商务工具。

他的产品从实际开始做,到产品最初上线,只花了三周。实际动手之前,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市场需求。

之所以确定要实现这个想法,而不是其他想法,是因为很多不错的主意过一段时间就会一闪而过,但这个主意越想越成型。

东西做好之后怎么去卖,是需要学习、试错的。很多人浅尝辄止就觉得「卖东西我可不会」。这种态度就只能说,请您自便了。

现在业务环节里的很多步骤,都是有现成的工具的,尤其是互联网业务。所以作为一个工匠去做东西,很多时候专心做核心业务就行。

有了第一个产品之后,后续的想法就会源源不断。一方面是客户会提新需求,另一方面是实际问题接触得越多,就会想到更多的方法。

另外一个劝退:面向中国的付费内容产品是不行的,因为盗版太多了。

Advice from the CEO of Shopify, Tobias Lütke

Tobi Lütke 颇有工作狂的特质呢。他给别人的建议是:有什么事儿是你白干都乐意,但是别人都是收钱才愿意干的?那就盯准那一件事猛干。

这件事对于 Tobi 来说就是写软件。写软件让他如此快乐,以至于他觉得最快乐的事是工作,「坐在海滩上晒太阳喝 mojito 是一件 dystopian 的事」。

肉食者 5 号 (Carmen Maria Machado)

我今天意识到,我要是死了
还没完成作品,就必须让
别人去找。我决定了要
独居,所以谁知道会是谁
要把写满空洞的纸片、
愚蠢的邮件 —— 全都捋一遍。
会是哪个情人吗?我恨 情人
这个词,但是我有个情人
很爱 情人 这个词,所以我
绕不开,哪怕这个词让我觉得
被爱。我有喜欢的 type,也
总会找这种人。他们让我用自己的
手掐自己的喉咙时,我不光会听话,还会
你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?因为
第一次、第二次、第三次、第四次
肏一个人,绝对不会是最舒服的;
爽是需要练习的。这话我想说,
但不会说的,因为那就会施加压力
给这种空洞。我会死的,有人
(不是他们)就得试着理解我
没写完的书、年少的习作、
W-2 税单、存档的网络日志、
纸上写的待办事项(车检、给 K— 做歌单、
把待办事项弄成电子版)。我会死的
比如头一天我还活着,
第二天我虽然活着,但大脑里
哪根动脉就生出小小的
死胡同。医生说他 很担心
哥们,这还用说嘛。他有知识、
有智慧、有经验。但我也有
一点的。他问我有什么问题吗,我
对他说,想心碎的小窍门是
告诉某个人 你会让我
心碎的,要么你会因为说错
而开心,要么你就能说对。

一些快乐的事

从中国转钱到 Revolut 的账户可以当日到账。

在林雪平 (Linköping) 朋友 H 的家里蹭住了几天,摸了两只猫 Louise 和 Linus。和朋友 H 吃了一家 pizza 店、一家越南店、一家汉堡店。那家 pizza 店还卖 nutella pizza,但是毕竟没有胆量尝。我连甜的豆腐脑都不敢尝,我怎么可能敢尝甜的 pizza?对了,还喝了中国劲酒。

而且还站在电动滑板车上,在近乎空无一人的林雪平城里的街巷里穿梭。宛如飙车,像是初中生一般的快乐。

在朋友 S 家喝了台湾威士忌、意大利 limoncello 和一些调味的金酒。

Mental block

去年在税务局注册了一个「个体户」,营业范围是「向欧盟以外出口服务」,这个明目的商业行为在瑞典不用交增值税。

人笨、手慢,赚到的钱都不够吃的,堪称是非常挫折的一段经历。

去年年底就应该把帐做了,给税务局报个年营业收入。

我对这件事一直非常恐惧。因为本来就不是什么愉快的事情,况且记得身边某位君谈起这个国家的行政手续心惊胆战、哆哆嗦嗦的神色,更加深了我的恐惧。

上上周税务局一位首字母为 E 的大姐打电话问我,你现在有雇佣关系,名下又有个体户,要么注销个体户,要么换一个纳税的名目。看我瑞典语不太灵光,就换英语告诉我该怎么做。

上周硬着头皮捣鼓了一下,心想大不了不睡了。算了一个数,在税务局网站上填了一个营业收入的金额。然后到企业局网站上一路点是、否、下一步,注销了税号。其实 3 个小时就搞定了。

隔了一天,收到税务局邮件说关闭个体户税号的申请已通过。经办员的名字是一个阿尔巴尼亚语的名字。

又隔了一天,收到了 E 姐的邮件说「关于你的税号的询问* 已结案」。(原文是 utredning,其实也可以翻译成调查。)

瑞典的行政文书上面,都有办事员的名字和电子邮件。于是用我的幼儿瑞典语回邮件给 E 姐寒暄、客套了一下。

这件事(目前好像)就愉快地搞定了。

反正,再有别的事儿再说呗。行政瑞典语其实还挺好读,逻辑清楚、语法规范,比看小说省劲儿多了。

「这周过得很充实」

昨天下载了 Cursor 打算试一下。它的特长是按 command-k 就可以输入一句话,然后让 ChatGPT 自动生成代码。下面是我输入 “write a weekly review” 之后出来的:

这周过得很充实。我完成了一个重要的项目,同时也学习了一些新的技能。我还参加了一场有趣的网络研讨会,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。除此之外,我还花时间锻炼身体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下周我计划继续深入学习新技能,并开始着手下一个项目。

输入的命令是英文,出来的是中文,也是够神的。可能是发现了这篇里面都是中文吧。

关于城市的类比

最近跟人聊天的时候,想到了两个不同城市的类比。

比如感觉上海像是中国的贝鲁特。

比如说感觉哥德堡像是瑞典的大阪。


这一条用 Zed 写的。发现 Zed 的一个奇怪的 bug,Mac 里用中文输入法,写到一半按退格键,删光这串拼音之后,第一个字母会残留下来。比如这样: b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