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年帮到我的几本书
从 2017 年搬到瑞典,不顺利的时候多过顺利的时候,不愉快的时候也多过愉快的时候。快乐的时候自然是有的,但大部分的快乐过后总会空唠唠的,甚至后怕,仿佛是刷完信用卡之后担心「账单」什么时候来。
自然也有一些快乐是不用担心「秋后算账」的。比如之前住在哥德堡的江边的时候,每天在码头边跑步。再比如现在每天在健身房练椭圆机。然而最最快乐的事情是写自己的代码,要是写着写着领悟到了新的知识,那就更快乐了。
这些年读过的书里,有一些对自己的心情起到了蛮大的帮助。现在我想到哪本就罗列下哪本,并没有什么顺序。
•
有一本叫 “The Knowledge Illusion”,台湾译作「知識的假象」。简单说就是所谓的「知识」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的、一致的。每个群体认可的事实是不同的。同一个命题,在甲群体里或许普遍认为真。但是在乙群体里,却可能普遍认为假。实际上你会发现,现实中的交往中,群体的优先级是高于事实的。
这本书的出发点可能是讨论如何开展知识工作,甚至如何探究真知。然而对我最深的印象却是,要是发现观点不一样也没必要抬杠。不然抬着抬着,关系就没法处了。
•
还有一本我经常想起,经常觉得受到了巨大的启发,名叫 “Why Greatness Cannot Be Planned”。这本书的作者是做学问的,所以这本书里颇有一些吐槽,我要申请经费,你让我写计划。我要计划,可是我还没研究出来的东西,我写不出啥时候能有什么进展啊。
这本书举的很多例子都是科学研究、科技产品的研发。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 Twitter 或者 Hacker News 上又有人翻出来盛赞。一个厉害的东西之所以能出现,是之前很多随机的、不相干的前提条件共同组合、拼搭而成的。比如说,最初研究神经科学的人,不可能预先料到未来会有一帮搞电脑的人,受到他们的启发,发明出「神经网络」这种东西。
这样的现象推而广之,可以适用于各个方面。站在现在的视角向过去追溯,仿佛之前的每一步都是巧妙的。但其实每一步在迈出之前,都不知道脚会落到哪里。所以往往是彷徨的时候会想到这本书。
•
还有就是之前提过的 “When Panic Attacks”。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极端崩溃,走在街上也好,与人面对面也好,都会感觉自己的内心是颤抖的。
这本书虽然标题是「突然惶恐可咋整」,但其实介绍了很多心理自救的工具,主要是「认知行为疗法」(CBT) 为主。当时是在长毛象上发现一些精神极为紧张的小青年儿在看,我还将信将疑。实际照着书里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做了一段时间之后,慢慢发现整个人的状态好了起来。
最有用的是其中的 “Daily Mood Log”。
首先写一下「今天我的情绪如何」(恐慌、仇恨、害怕,等等),把情绪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后,情绪就不会那么容易支配自己的行动了。
接着描述一下「是哪件事让我不爽的」,这样的话能知道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。
然后是一步步地分解从「这件事」到「产生不爽的情绪」之间,自己产生了哪些负面的想法。把这些负面的想法逐个列在表格的左边,之后再在表格的右边一条一条地自己反驳自己,或者说开导自己。
如此描述下来,这些步骤确实感觉很笨拙。但这样做可以慢慢让自己对自己的情绪有所掌控,而且形成习惯之后就不用如此罗列了,长期来看是很有用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