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der logo.
极北人工智障
首页归档标签自述Atom

分享快乐

上个月有一天,我看奥巴马卸任之后监制的纪录片 “Working”,看到最后滚动职员表,各个族裔的名字鱼贯而过。终于看见一个汉语拼音的名字,瞳孔陡然放大。

于是在网上搜了一下那个名字,找到了这位剪辑君的个人网站。顺手发了个邮件用中文说:

「谢谢您的工作!」

之后这位同学还回邮件道谢。

隔了几天我又在 IMDb 乱点,发现这位同学在那部纪录片之后,又剪了好几部厉害的作品。产生了一种类似于「手足爬山各自努力」的开心。 [⋯]

2024 年第 11 周

这周末学完了 Dockyard 的教程。

之前学到一半的时候,感觉 Elixir 基本的语法已经熟悉了,Phoenix 的用法大体明白了,于是按捺不住兴奋,开始动手写自己的小项目。

一开始蛮顺利的,毕竟说起来只是一个 CRUD,无非是怎么设计 ERD、怎么画表单什么的。感觉 Ecto 比 Django ORM 好用很多。但是中间在写一个表单的时候,我想让用户输入几个字母之后,自动搜寻数据库里的内容,然后补全。发现互动性太强,普通的 Phoenix 过于静态,不太容易实现。于是把同一个教程里后面 Live View 的部分也学完了。

虽然时间跨度略长,但实际花的小时数倒还不至于很多。

还有就是发现,把所有的事情都列在 Things 里,从「最恐惧」的那一件开始做,做完之后是会快乐的。 [⋯]

2024 年第 8 周

收到了德国 Muji 寄来的中性笔,整个过程费死劲了。

瑞典的 Muji 店关了,网店也不给送货。于是圣诞节前在丹麦 Muji 店下单。圣诞节之后发现丹麦人把我的订单取消了,理由是丹麦店不往瑞典卖。气得我从 Temu 买了一大堆中国产的「晨光」牌中性笔,贼便宜,而且咻就送到了。

但一用发现果然不一样。墨水粗粗细细,手划过去就会涂一大片。其实写起来也没问题,然而一比较就觉得很受不了。

到 1 月份发现 Muji 德国店可以发整个欧盟。于是下单。下单的时候发现笔的品名写作「中性笔 0.3 黑色」,但是同一个 SKU 还有一个「颜色」选项,单纯从数据和字段的角度感觉有点乱套。于是发了个邮件说,你这样很乱哎。客服回邮件说会改。隔了几天发现,原来买的 SKU 变成了「不存在」,我的订单也变成了「待处理」。

又隔了几天,发现有了新的 SKU,但品名仍然没有去掉颜色的名字。每个 SKU 的条目还是像原来一样: [⋯]

「学东西慢」

前一段时间跟朋友聊天,两人都说「感觉现在学东西好慢啊」。

我一直出于「好玩儿」在学 Elixir 和 Phoenix。之所以产生兴趣是因为看到 Phoenix LiveView 很方便,而且发觉 Elixir 的语法也挺好看的。

印象中自己已经学了很久了,但还没做出什么东西。于是感觉这进度确实贼慢。

从「番茄土豆」的记录里看,最开始是在 4 月初。从时间跨度来看,确实也是花了很久的。

但仔细数了一下番茄的数量,总共有 116 个小时。从时间投入来看,折合成工作日只有 15 个呢。 [⋯]

「辞海」

朋友为了给我解释阿拉伯语的词形变化,举例子说:「比如字典」。他想的词是 mo3jam 1,但是我想到的词是 qamus。

现代维吾尔语的词典是 lughet,向上追溯的话也是阿拉伯语,百科全书是 qamus。但按照「阿拉伯语的普通词,其他语言借入的时候逼格会提高」的规律反推,qamus 在阿拉伯语里是「字典」就显得很合理。

我朋友甲感觉 mo3jam 是日常词,qamus 是书面语词。朋友乙一脸「你丫可问住我了」的神情沉吟半天,说 mo3jam 更经常指用阿拉伯语解释阿拉伯语的那种词典。

然而查阅了辞源,发现 qamus 竟然是古希腊词 ōkeanós(海洋)。为什么把开头的 o 扔掉,以及为什么 n 变成了 m 就不知道了。

给另一个朋友炫耀了一番这个小知识(「你瞧你瞧,我知道这么牛逼的冷知识!」)之后,她甩给我一个维基百科的链接,是一个叫 菲茹扎巴迪 2 (1329–1414) 的伊朗人在麦加编的一本阿拉伯语字典,名为 Al-Qamus al-Muhit。似乎是因为这个字典如此著名,以至于它的第一个词成了字典的代名词吧(猜的)。 [⋯]

1 月份

1 月份读完了一本瑞典语的小说,遇到生词就划线,每页大概能划 10 到 20 个词,剧情是能跟得上的。自以为也能懂一些微妙的涵义,但这个也没办法量化,更没办法跟别人解释。

倒是打算每页至少查三行、五行的生词,但是到 1 月底才发现 300 页的书大概只查了 80 多页。但是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读下一本小说了,毕竟大脑里总要不停地输入信息,不然就会感觉崩溃。好在常见的词,下一本书里迟早还是会遇到,只要不停地输入,总能学会的。

前段时间了解到了一个叫「领域驱动的设计」(Domain-Driven Design) 的概念,感觉受到了很大的启发。(用中文讲就怪怪的,挠头。)

一开始是看了 YouTube 上的一个视频1,之后又翻了翻一本叫 Domain Modeling Made Functional 2 的书。书只看了开头的几章,后面没细看,因为后面的例子用的是 F#。

上面的视频、书,以及网上读到的文章和例子里,具体的操作手法会有些细微的差异。然而大略地讲,动手写码之前要理解软件是做什么的(废话),而理解「软件是做什么的」之前,更要理解「这个 business 是干什么的」。 [⋯]

做事情是很有用的呢

感觉今年最大的进步是「做事情是有用的」这个念头得到了现实的验证。

YouTube Premium 倒是蛮值得的,平时很多关于写码、做计划之类的视频都是在 YouTube 上看的,略去广告的感觉是很赞的。YouTube Premium 的价格在瑞典和 Spotify 一样多,而且 YouTube 上的音乐和 MV 感觉比 Spotify 还多。虽然推荐算法始终不如 Spotify,但这个价钱是比单买音乐服务更划算的。

第 4 季度的时候决定每天朗读十页瑞典语小说,尽可能每页查几个单词,再把生词出现的句子做成「刻漏字」(cloze) 放进 Anki 里。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大概一个月,现在脑子里仿佛对这门语言更有感觉了。

之前一直想这么做,但觉得挺累、挺枯燥的,而且不确定有没有用,就一直没有实际执行。在 YouTube 上看到的两个视频1 2让我蛮有启发的。

核心的思路是学了最基本的语法之后,就大量输入真实的语言材料。随着信息的摄入,大脑就会「识别」出里面的规律和模式 (patterns),假以时日,大脑慢慢就参透了。 [⋯]

第 49 周

最近读到的不错的文章有:

一个独立创造者的五年

这位同学践行了 “Learn to sell. Learn to build. If you can do both, you will be unstoppable.” 的道理,做了一个面向欧洲的电子商务工具。

他的产品从实际开始做,到产品最初上线,只花了三周。实际动手之前,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市场需求。

之所以确定要实现这个想法,而不是其他想法,是因为很多不错的主意过一段时间就会一闪而过,但这个主意越想越成型。 [⋯]

一些快乐的事

从中国转钱到 Revolut 的账户可以当日到账。

在林雪平 (Linköping) 朋友 H 的家里蹭住了几天,摸了两只猫 Louise 和 Linus。和朋友 H 吃了一家 pizza 店、一家越南店、一家汉堡店。那家 pizza 店还卖 nutella pizza,但是毕竟没有胆量尝。我连甜的豆腐脑都不敢尝,我怎么可能敢尝甜的 pizza?对了,还喝了中国劲酒。

而且还站在电动滑板车上,在近乎空无一人的林雪平城里的街巷里穿梭。宛如飙车,像是初中生一般的快乐。

在朋友 S 家喝了台湾威士忌、意大利 limoncello 和一些调味的金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