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ader logo.
极北人工智障
主页逐年标签自述RSS

“Missunna”

瑞典语里其实有蛮多描述心理需求的词的,比如 missunna。用流行的词讲,可能像是现在的汉语词「配得感」的动词。

unna 的意思是「感觉某人值得拥有什么」,加上 miss- 前缀就变成了「觉得某人不配拥有什么」或者「不给某人 ta 应得的东西」。比如小说里读到的这样一个句子:

  • Det är inte det att hon missunnar honom ensamtid.

翻译过来是「并不是说她不想给他单独待着的时间。」但字面上看,missunna 这个动词传达的涵义最多:

  • missunnar v. 认为……不配拥有
  • honom pron. 他(宾格)
  • ensamtid n. 自己待着的时间

记一件失望的事

今天在一个中文程序员的交流群里指出一些发言存在 sexist undertone。事情经过大体如下:

某播客的主创 A 男性说,看了下后台数据,女性听众比例很少哎。

另一播客的主创 B 男性说,我们作为一个聊技术的播客,我不觉得需要扩展听众群。就好像「你不可能要求外国人听中文播客一样」。话题之后还延展了几句,我们只想聊技术,不想聊互联网八卦,之类的。

这里面隐含的观点有:

  1. 女性听不懂我们聊的技术,她们只爱听八卦
  2. 她们听不懂,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

B 君自然义正严辞,「我可没这么说」。(事实也如此,他字面上没有这么说。而 undertone 的意思是「你没说,但你传达了这样的氛围」。)

后来另一个播客主播 C 男性说,我们之前在节目里没有聊过性别话题,因为担心不管怎么说,都会有人来恶心我们。

然后我突然觉得很没意思。道歉给别人添堵,就退群了。


前段时间偶尔会听立党的空间,虽然他有时候骂人挺难听的,但是有几次表现出了很令人欣赏的三观。

有一次一个女生说想学计算机,但不知道自己行不行,立党鼓励了她半天。说「科技行业里女性很少是一个问题」,还说「女孩子一定要争口气啊」。

有一次一个猥琐男性用很鸡贼地口气说「你们别来欧洲,这边甲人种乙人种太多了」。此人又顿了一下,仿佛是在等待喝彩,之后用陈述事实的口气说:「你们也知道,各个种族智商不一样的嘛,亚洲人最高」。立党马上打断他说,「你这是种族主义言论,快打住吧」。


其实还可以再延伸一下。

首先说,某个群体在某件事擅长不擅长(比如女性学数学、学理科、学计算机,比如某群体体育好、学习不行)不是一个 matter-of-fact 的事情,不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事情。教育体系、社会暗示、周围人的举动,都会影响个人的选择和努力。而且人在成长过程中,公立的、私立的机构、周围的人,以及家庭有多少资源、愿意花多少钱在某个领域培养你,都是有倾向性的。

举个例子,如果上面的 A、B、C 如果是女孩的话会得到怎样的教育、怎样的机遇,成长过程中会不会有贱货老师说「你学不好理科」?


另一个角度延伸一下就是:

极小的一部分大陆人因为技术优势,得以在大体宽松的环境下,说自己想说的话,实现了「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」的自由。这自然是好的。

但遗憾的是,这些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声音作为公共表达,集合起来构成了一个「中文话语场」。他们在这个「话语场」里说的话,又会作为「社会暗示」潜移默化地影响下一批人。


假如有更多的人对自己在世界和社会中的位置有些自知之明,对自己的行动和言论的政治性有所反思,那该多好啊。

分享快乐

上个月有一天,我看奥巴马卸任之后监制的纪录片 “Working”,看到最后滚动职员表,各个族裔的名字鱼贯而过。终于看见一个汉语拼音的名字,瞳孔陡然放大。

于是在网上搜了一下那个名字,找到了这位剪辑君的个人网站。顺手发了个邮件用中文说:

「谢谢您的工作!」

之后这位同学还回邮件道谢。

隔了几天我又在 IMDb 乱点,发现这位同学在那部纪录片之后,又剪了好几部厉害的作品。产生了一种类似于「手足爬山各自努力」的开心。


上周我发现了一个类似复读机的 app 名叫 Miraa,可以用 AI 给 YouTube 视频和 podcast 加上原文的字幕以及译文。还可以自动在原话的每句结尾暂停一下,让你复述。

我之前想过做一个类似的 app,其实 2022 年下半年,我用 Vue 做过一个练习听写的东西。(ChatGPT 是 2022 年 11 月发布的。)

当时遇到了很多不好解决的问题。比如 podcast 的语音和文字怎么对齐、如何生成文字之类的。如果当时的 AI 更普及一些,这些问题可能更容易解决吧。不过当时 Google 其实已经有了瑞典语转文字、文字转语音的服务。还是得承认,最后没有做,主要还是缺乏动力。

我记得把自己的 MVP 拿去给一个孵化器的人看,他感到有点困惑。大概这种用听写、跟读来学语言的手段,只有我们在用吧。全民学英语都很头大,所以必须要思考各种「方法论」、思考各种「手段」。瑞典人学英语的时候,一来语言和文化接近,二来从小就耳濡目染各种视频、游戏、音乐、小说,不必刻意学都能学会。

到了今年,我发现 ChatGPT 以及它的 API 挺好用,所以心想可以把那个听写 app 再写一遍。

紧接着就发现了 Miraa 这个可以跟读的 app。转念一想,在学习者看来,跟读比听写的「阻力」小多了。听写的时候,假如让用户输入听到的字,万一输错了挫折感还挺强的,而且句子与句子之间停顿的时候,用户需要换一种互动的模式(听说 -> 打字),可能也会增加一个「断点」,降低互动的流畅感。

试用了一下,感觉还是 Miraa 好。我的 idea 就撂下吧。

把 Miraa 分享给几个学语言的朋友,有两位给了很好的反馈。我还把聊天截屏发给了 Miraa 的作者,让他开心一下。


请各位也像我一样分享快乐!

嘿嘿。

2024 年第 11 周

这周末学完了 Dockyard 的教程。

之前学到一半的时候,感觉 Elixir 基本的语法已经熟悉了,Phoenix 的用法大体明白了,于是按捺不住兴奋,开始动手写自己的小项目。

一开始蛮顺利的,毕竟说起来只是一个 CRUD,无非是怎么设计 ERD、怎么画表单什么的。感觉 Ecto 比 Django ORM 好用很多。但是中间在写一个表单的时候,我想让用户输入几个字母之后,自动搜寻数据库里的内容,然后补全。发现互动性太强,普通的 Phoenix 过于静态,不太容易实现。于是把同一个教程里后面 Live View 的部分也学完了。

虽然时间跨度略长,但实际花的小时数倒还不至于很多。


还有就是发现,把所有的事情都列在 Things 里,从「最恐惧」的那一件开始做,做完之后是会快乐的。

有人会说,做完困难的事情之后给自己一些 reward,可以激励自己。但其实解决了困难的事情本身就是 reward 啦。

2024 年第 8 周

收到了德国 Muji 寄来的中性笔,整个过程费死劲了。

瑞典的 Muji 店关了,网店也不给送货。于是圣诞节前在丹麦 Muji 店下单。圣诞节之后发现丹麦人把我的订单取消了,理由是丹麦店不往瑞典卖。气得我从 Temu 买了一大堆中国产的「晨光」牌中性笔,贼便宜,而且咻就送到了。

但一用发现果然不一样。墨水粗粗细细,手划过去就会涂一大片。其实写起来也没问题,然而一比较就觉得很受不了。

到 1 月份发现 Muji 德国店可以发整个欧盟。于是下单。下单的时候发现笔的品名写作「中性笔 0.3 黑色」,但是同一个 SKU 还有一个「颜色」选项,单纯从数据和字段的角度感觉有点乱套。于是发了个邮件说,你这样很乱哎。客服回邮件说会改。隔了几天发现,原来买的 SKU 变成了「不存在」,我的订单也变成了「待处理」。

又隔了几天,发现有了新的 SKU,但品名仍然没有去掉颜色的名字。每个 SKU 的条目还是像原来一样:

1{
2    "name": "中性笔 0.3 黑色",
3    "color": "蓝色"
4}

又又隔了几天,我的订单终于发货了。我收到了「中性笔 0.3 黑色(蓝色)」「中性笔 0.3 黑色(红色)」「中性笔 0.3 黑色(黑色)」若干。

「学东西慢」

前一段时间跟朋友聊天,两人都说「感觉现在学东西好慢啊」。

我一直出于「好玩儿」在学 Elixir 和 Phoenix。之所以产生兴趣是因为看到 Phoenix LiveView 很方便,而且发觉 Elixir 的语法也挺好看的。

印象中自己已经学了很久了,但还没做出什么东西。于是感觉这进度确实贼慢。

从「番茄土豆」的记录里看,最开始是在 4 月初。从时间跨度来看,确实也是花了很久的。

但仔细数了一下番茄的数量,总共有 116 个小时。从时间投入来看,折合成工作日只有 15 个呢。

一开始节奏不规律。比如今天学了一些基础,隔几天再继续的话,再「启动」就需要花一些前置的时间「预热」。可能也是浪费了一些时间。

另一个可能浪费时间的原因是,一开始跟着教程写完范例的 project 之后,并没有立即上手写自己想写的东西。部分原因可能是那个教程里教的东西不够完全。

后来找到的 Dockyard 教程感觉内容很全面,既有阅读材料,每一部分阅读材料也有相应的练习。一开始从这个开始,可能是会节省一些时间的。

1 月中旬决定每天在图书馆待两小时写自己的 project。自那以后,感觉自己的进度确实快多了。一方面是持续规律的投入时间,每次的「预热」成本略低。另一方面是,之前零零碎碎了解的知识,终于成了能跑起来的整体,有了「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」的感觉。

学习过程中,投入的时间与感受到的回馈不是线性的。而是初期阶段往往感受到不到成效,而一旦脑袋「通」了(比如:零碎的点在头脑里有了结构;或者:通过练习,从纸上谈兵的知识产生了手感和触感),感受到的回报就是超线性的。

「学东西慢」的感觉并不是准确的。

「辞海」

朋友为了给我解释阿拉伯语的词形变化,举例子说:「比如字典」。他想的词是 mo3jam 1,但是我想到的词是 qamus。

现代维吾尔语的词典是 lughet,向上追溯的话也是阿拉伯语,百科全书是 qamus。但按照「阿拉伯语的普通词,其他语言借入的时候逼格会提高」的规律反推,qamus 在阿拉伯语里是「字典」就显得很合理。

我朋友甲感觉 mo3jam 是日常词,qamus 是书面语词。朋友乙一脸「你丫可问住我了」的神情沉吟半天,说 mo3jam 更经常指用阿拉伯语解释阿拉伯语的那种词典。

然而查阅了辞源,发现 qamus 竟然是古希腊词 ōkeanós(海洋)。为什么把开头的 o 扔掉,以及为什么 n 变成了 m 就不知道了。

给另一个朋友炫耀了一番这个小知识(「你瞧你瞧,我知道这么牛逼的冷知识!」)之后,她甩给我一个维基百科的链接,是一个叫 菲茹扎巴迪 2 (1329–1414) 的伊朗人在麦加编的一本阿拉伯语字典,名为 Al-Qamus al-Muhit。似乎是因为这个字典如此著名,以至于它的第一个词成了字典的代名词吧(猜的)。

但让我困惑的是 al-muhit 也是「海洋」的意思。所以这字典的本意难道是「海洋 — 海洋」或者「洋 – 海」?不过我这半瓶醋就别瞎琢磨了,回头脑袋烧短路就麻烦了。

接着又想起《编舟记》里面那本虚构的字典,名叫《大渡海》。以及《辞海》。

这么看来人类的比喻有些就还挺像的。


  1. 这里为什么有个 3 呢?阿拉伯语约定俗成的「短信拼写」是把 ع 写作 3 的。ع 发音约等于法语的 r(如果我没记错的话)。 ↩︎

  2. 全名 Muhammad ibn Ya'qub al-Shirazi al-Firuzabadi,意译的话是「祖籍菲茹扎巴德、生于设拉子穆罕默德,他是亚库卜的儿子」。以及,我发现专有名词加下划线还挺有助于阅读的。 ↩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