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学习的一点想法,不一定对
最近我产生了一些想法,其中一则是关于学语言的:一时遇到了弄不明白的地方,不要纠结。懂个大概,就可以继续汲取新的信息。汲取了足够多的新信息,你将来会自然而然地明白此刻不懂的东西。
产生这个想法的起因是,一个朋友问我:「如何跟人解释不同的语境要用不同的介词?」那位朋友一开始遭遇的问题其实是,为什么 in the sun 是「阳光下」,under the sun 就成了「天底下」?
这位同学是在学英语。但学任何语言的时候也都会遭遇类似的问题,比如 Hon bor på Söder. / Han bor i Stockholm. 这两句话为什么一个用 på 另一个用 i?
这样的问题没办法通过别人的解释,来让提问的人明白。然而到了相应的语境里,再读到就会自然而然地明白。
所以我感觉,解决这种「问题」的办法并不是问谁,而是继续摄取信息,继续给大脑输入「语言数据」,等到输入足够多的时候,自然就明白了。毕竟脑子并不是一团浆糊,里面是有活动的。
接下来我再胡乱地延伸一下:看书或者学其他的学科时,眼下遭遇了某个难以理解的东西,大概也不必纠结,眼下懂个大概齐即可。读完这本书之后,再找一本同一个学科的书读,摄取一些其他的信息,或许就可以帮助你换个角度思考,接下来原本不懂的东西说不定就明白了。
这段时间,我还产生了另一个(不知是否正确的)想法:任何人类的知识,都是可以学会的。(有什么理由不是这样吗?)
遇到好的老师、读好的教材固然是很好的。但哪怕没有好的老师、好的教材,不断地让自己摄取某种领域的知识和信息,总是可以学通的。何况,老师毕竟是人,某一本教材自然也是人编的,是人就有局限和错误。知识写在纸上的那一刻,或许就已经过时了。
要想学习一门知识,总是需要吸取新信息的,新的和旧的或许冲突,甲的论述和乙的论述或许矛盾,最棒的不是记住了一堆死的、固定的东西,而是让这堆知识和信息,在你的脑子里乱动,在里面活蹦乱跳、搭来搭去(所谓“rewire”)。
前几天在 Coursera 上看了一点哲学导论的视频,里面的那个哥们 (Dave Ward) 说,「哲学是一种活动 (activity)」,是「琢磨『如何最好地琢磨问题』的活动」。感觉这句话很有道理。
当然,「任何人类知识都是人类能够学会的」,这句话的前提是要不断地琢磨,不断地摄取新信息、新知识 —— 让脑子保持在活动的状态。
而这里面最难的部分并不是偶尔某一天学到了一些什么,而是「不断」。每天花写时间,哪怕一小会儿,学一点什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