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打算听播客了,至少不用 Spotify 听了
关于播客这种媒介,或者说这种 form factor 的内容产品,有一些还是很有趣的。
如果说最喜欢的播客,可能「东京脱线时间」和「一天世界」并列第一。
前者是琐琐碎碎的东京日常,因为主播都是设计师,对文化生活、设计感、美感的观察都蛮有趣的,而且一些日常生活的细节也蛮有趣。
李如一的「一天世界」对语言、美感的看法都蛮独到的吧,想不出更好的词了。听着听着会有一种触类旁通的感觉,会有一种甲领域的想法和乙领域的想法产生「通感」或者「押韵」的感受。(本来想说「知识」,但「想法」似乎更妥当。)
但二者都是很久不更新的那种。
还蛮喜欢的还有「忽左忽右」、“Time to Say Goodbye”、「熊家客厅」、「边角聊」、「半球观察」。
需要指出「忽左忽右」及经常谈论中国时政的播客的一个问题,就是主播和嘉宾都清晰地知道房间里存在大象,于是很有意识地绕开房间里的大象。作为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专业媒体人,绕开房间里的大象的姿态又非常优雅。所以如果只通过听这些播客,或者受管控的大陆媒体(没有不受管控的,只有管控程度不同)了解中国的信息,会 normalize 各种压迫和不自由。这跟娄烨不敢把「共产党下台」剪进只敢在海外发行的哭鼻子电影里是类似的情形。
很难讲播客里传递的这些信息有多么必不可少,所以之前用 Overcast 的时候,每次订阅的播客有更新的时候才听,至于过去的节目就完全不会点开。尽管如此还是觉得会花很多时间,而且有的播客虽然传递信息,但某位主播过于猥琐,听完会有不适。
后来发现用来听歌、听 ambient、听 post rock 的 Spotify 上也有 podcasts 功能。一开始极力抗拒,但最终还是抵不住诱惑,不慎失足。
Spotify 的推荐功能很强,会推荐很多类似内容,但不少节目的品味略微有一些低劣。算法可以算出相似度、归类用户的兴趣,但是它不知道听完之后你的感受,也不知道一些人的视角、立场、讲话的风格会不会有微妙的坑。
算法优化的目标是用户的 engagement,盲猜 Spotify 作为串流播放平台,用户播放时长一定是一个重要的优化指标。其实也有点好奇播客的推荐机制。如果「播放时间」是用来衡量用户喜好一个指标的话,一首歌 3 分钟,一集播客一小时,肯定不能等量齐观。总之它会推荐很多类似主题的播客,会推荐类似的集,听过的播客的旧节目也会推荐过来。比如有一些集明明是一年前的,它还是会当成新的推给你。此外,还会有小小的设计细节(比如小绿点)nudge 你点开。
在这场 negotiation 里,用户的意图和 Spotify 的意图并不一致。用户需要获取信息、知识、慰藉,Spotify 想让你听完一小时再听一小时。符合前者的播客是有想法、有思考的,好想法需要沉淀,此类播客的个人创作者的更新不会很快。长期更新且质量稳定的节目最后会筛选出机构创作者。而 Spotify 在发现你对某种内容的 engagement 很高,就会推荐很多同质的内容。而且最近意外地发现,很多播客的节目越来越长。所以机构创作者的意图和 Spotify 一样,都是 engagement。
其实之所以写这么多,一开始的出发点是听人喋喋不休地讲一小时两小时,脑子怪累的,而且累完了也很疑惑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。
于是昨天尝试在 Spotify 里关闭 podcasts 功能。结果发现居然没有这样的选项。于是退订了 Spotify,注册了 Apple Music。
Spotify 之前我很喜欢的是 6 个推荐电台,但是 UI 改来改去,现在每次点进去都找不到。Spotify 更蠢的一个设计是 “AI DJ”,直接给我播歌不行吗,听一个合成语音跟那儿瞎嘚啵,傻不傻呀?
Apple Music 里目前只有音乐,它有一些推荐功能。但是与 Spotify 最大的不同可能是 “Listen Now” 页面里最高的位置是 “Top Picks for You”,其中第一项是你自己的电台。目前来看 Apple Music 用得还挺舒服。
播客的话,订阅了一两个播客的邮件。有更新可能会在浏览器里偶尔听一下吧。